-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“墨子号”发射两周年之际,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27日在上海受访时透露,中国现在已经开始研制中高轨量子通信卫星,同时正在研制3到5颗低轨量子通信卫星,“这个是真正要拿来用的,用来保证将密钥送到用户地面站,用户所收到的密钥要满足他们在一些场合应用的需求。”
- 中国科研人员参与的国际团队20日在英国《自然·光子学》杂志发表论文说,他们利用硅光子集成技术开发出一款通用光量子计算芯片,能够用于执行不同的量子信息处理任务,这是推动光量子计算机大规模实用化的重要一步。
-
“嗡嗡嗡……”1月2日上午,一架小型无人机在丰都县双路镇安宁场村的龙河上空来回盘旋。这是丰都县率先在全市采用无人机三维成像巡河,以更广阔的视野全方位洞察河流状况,更好地守护河流。
-
-
作为一个从一出生就注定要走向寻常百姓家的“国之重器”,中国卫星导航系统“北斗”何时用、谁能用、怎么用等问题一直备受瞩目。也因此,1月12日,在“北斗”卫星又一次成功飞天,拉开2018年高密度发射序幕之际,这些盘旋已久的问题再次被提及:“北斗”,何时真正来到我们身边?
-
据经济之声《天下财经》报道,在信息通信领域,5G称得上是万众瞩目。2017年,5G相关的展示、会议、论坛不计其数,5G技术也在这一年完成了第二阶段试验。那么,2018年5G的技术研发会有怎样的进展,又会对国民经济和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什么深远影响?2018年1月2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在北京组织召开“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规范”评审会。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任评审专家组组长,来自“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”重大专项的总师和副总师、通信科技委、高校和科研机构等权威专家,基础电信企业、国内外设备和芯片制造企业等产业链代表共19位专家参加了评审。发展改革委、科技部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司局参加了会议。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“墨子号”成功发射、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“京沪干线”正式贯通、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……这些令世界都瞩目的科研成果,背后离不开一位科研工作者——中国物理学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。
-
有那么一个世界:崂山道士的穿墙术成为可能,你脚下的大地也不再坚实,甚至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也消失了,一切都要用概率来解释。这就是量子力学的世界。
阅读延伸天地一体化网络以其战略性、基础性、带动性和不可替代性的重要意义,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基础设施,其所具有的独特位置与地域优势以及特有的信息服务能力,可带动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,形成具有巨大潜力的核心竞争力和民族创造力。 [详情]微博热议